10月27日下午,本学期第四期“双周论坛”在德经楼307顺利举行。牛慧、陈燕华、戴嘉三位老师围绕股票价值预测、高碳资产搁浅风险、稳定币金融冲击三大课题展开深度研讨。刘小峰院长、杨振兵老师、师磊老师结合课题实际,分别从理论、方法、现实价值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,会议由陈杰老师主持。
交流会上,牛老师首先汇报累积前景理论的股票价值预测与最优投资组合研究。该课题计划结合多元异构数据提升预测精度,构建“预测-机制分析-策略应用”框架,但坦言存在理论挖掘不深、未贴合新时代政策等问题。刘院长指出,课题需跳出“服务投资人”定位,聚焦国家监管需求,避免沦为普通报告;建议探索量化模型泛滥引发的市场风险,明确核心科学问题,增强国家级课题高度。杨老师强调,累积前景理论较陈旧,可结合近年理论演化或AI泡沫研究,避免“AI+”泛化应用,突出创新点。

随后,陈老师介绍高碳资产搁浅风险研究,课题聚焦气候转型下高碳企业资产减值问题,提出“风险识别-耦合-传导-治理”思路。师老师强调,需先清晰界定“资产搁浅风险”,补充其导致的产能不足、资源浪费等后果,可引入欧洲绿色转型能源短缺案例增强说服力。刘院长建议优化框架逻辑,打破“测算-机制-政策”常规套路,深化跨学科理论应用;杨老师则建议通过图表强化研究内容逻辑性,提升可读性。

最后,戴老师汇报稳定币对金融中介体系冲击研究,课题围绕RWA通证发行背景,计划用DSGE模型评估风险效应。师老师指出,课题需聚焦具体风险类型(如银行挤兑风险),明确研究边界,避免选题宽泛;研究方法需细化,如补充案例分析、博弈分析等具体手段。刘院长提出,需讲清“中美货币博弈”“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”的故事逻辑,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货币理论提升高度,确保非专业专家也能理解核心价值。

在交流环节,参会教师总结强调,课题需严格区分“研究问题”与“研究内容”,避免方向跑偏。与会专家一致建议,研究者应多参与学术交流,紧密结合现实经济问题与国家战略,切实提升研究的实践与理论价值。